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有哪些学科建设?

2024-05-19 01:27

1.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有哪些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学院具有较强的学科实力,学科排名处于ESI国际生态环境领域前1%之列。学院设有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2012年和2017年全国第三轮及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分别排名并列第一和A+学科,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生态学科入选江苏省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江苏省学位授权点评估中获评优秀。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有哪些学科建设?

2.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有哪些重点学科?

学科建设
学院具有较强的学科实力,学科排名处于ESI国际生态环境领域前1%之列。学院设有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2012年和2017年全国第三轮及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分别排名并列第一和A+学科,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生态学科入选江苏省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江苏省学位授权点评估中获评优秀。

3.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什么时候成立的?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最早可溯源至1922年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国立中央大学前身)农业专修科农艺系土壤门(专业)。
1952年,南京大学(原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金陵大学农学院土壤组和浙江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的一部分合并成立南京农学院土壤农业化学系,1996年更名为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是我国最早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
目前,学院设有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土壤学系、生态学系及教学实验中心。学院以悠久的历史、雄厚的师资力量、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以及良好的社会服务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什么时候成立的?

4.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有哪些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
学院具有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本科专业中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和江苏省首批A类品牌专业,环境工程专业为省品牌专业,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教学中心被评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拥有植物营养学和生态学2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高级植物营养学》被评为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年招收研究生250名(其中博士生50多名)、本科生180名左右。学院独立设有黄瑞采教授奖学金和十多个企业奖助学金,年资助在校生近百万元。
近年来,有3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另有2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一批国内外著名的学者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道基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光炯、朱显漠、王德宝、章申等都曾在本院学习或工作过,数十人成为欧美著名高校、研究所的杰出学者,获得国家杰青等荣誉称号,以及一批省部级、厅局级、校(所)长等优秀管理者。

5.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概况

该院毕业生中现有3人成为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数十人成为欧美著名高校、研究所中的杰出学者,近20年来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5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5项,国家专利成果10多项。学院下设土壤学系、植物营养学系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等3个系,共有博士学科点3个,硕士点6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含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3个本科生招生专业,并设有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全院现有教职工75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17人。历年来,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所举办的活动多次受到《中国环境报》、《农民日报》、《南方周末》、《扬子晚报》、江苏卫视等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曾先后荣获“全国先进班集体”、“全国十佳生态环保社团”、“江苏省大中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团队”等荣誉称号。博士学科点: 土壤学、植物营养学、 生态学硕士学科点: 土壤学、植物营养学、 生态学、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海洋生物学本科招生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科校重点学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概况

6.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科研力量怎么样?

科研实力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拥有国家工程中心(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发改委,共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在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生物学过程与调控、作物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和阻控重金属积累的分子遗传基础理论、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生物学过程、陆地表层碳氮过程与全球变化生物学等方面处于本学科前沿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新型微生物有机肥研发、污泥和污水生物处理工程技术、绿色食品生产等许多成熟技术在社会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励近20项。承担着一批国家和地方部门的重大科研项目,年到位科研经费在1.0亿元左右,年发表SCI论文200篇左右(单篇平均影响因子约4.5),入选Nature指数和ESI高被引论文50篇左右。
在国际交流方面,有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的“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生物学研究”创新引智基地(“111”项目),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十所著名高校和研究所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
建设目标
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农业和农村源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农学-生态-环境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处于国际生态环境学科领域学术前沿、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学院。

7.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师资力量怎么样?

师资力量
全院现有教职工173人,其中教授、研究员和正高级实验师5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46人。拥有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和中华农业英才奖获得者、国家特聘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教学名师、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全国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师德标兵、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评议组召集人、国家973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等。有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学术领军人才、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青蓝工程”人才等。有多位教授任职国际学术组织、国际学术期刊编委、入选Elsevier中国高频引用作者榜单(农业与生物学领域)。
拥有教育部科技创新发展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农业部和江苏省科研创新团队4个,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1个。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师资力量怎么样?

8.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水、气、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环境规划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工程知识,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营管理能力,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能力,以及具有对环境工程领域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二、基本规格和素质要求1.基本规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宽厚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环境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工程设计和环境污染的防治能力,具备从事环境工程专业和相邻专业及跨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有较高的中、外文表达和计算机应用能力。2.素质要求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在数学、化学、微生物学等方面应具有厚实的基础;2.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设计与制图并获取相关信息;3.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的进行听、说、读、写;4.掌握环境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能进行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调试及运行管理,同时也具有环境监测与质量评价、环境规划管理等方面的能力;5.具有独立获取知识进行创新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学术交流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6.了解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理论与技术发展动态。三、培养特色以使学生具备厚实的工程类专业知识和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以强化实践教学为手段,适应学生工程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知识构建需要,培养出符合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规范及社会需求的,在固体废物处理、水处理和农村环境保护上有突出优势和特色的高素质专业环保人才。四、学制四年五、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1.主干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2.主要课程数学、化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原理、流体力学、工程力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课程设计(水、气、固方向)、环境工程实验等。六、学位授予工学学士 一、人才培养目标为适应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迅速发展的需求,培养掌握环境管理与规划、环境评价、环境监测、污染控制与治理、自然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毕业生能胜任国家各级环境保护、农业和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环境科学教育、研究和技术服务机构、环境工程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教学、研究、开发、设计等工作。二、基本规格和素质要求1.基本规格本专业学生要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宽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知识,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在此基础上,分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人才培养,学术型人才要求掌握环境科学领域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毕业后能从事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科研、教学等学术性工作;应用型人才要求掌握环境监测、评价、规划和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从事环境管理规划、监测、污染控制与治理等实践性工作。2.素质要求本专业培养的两类人才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1)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基础和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2)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地进行听、说、读、写;3)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并且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独立获取知识、进行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4)掌握环境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国家环境保护有关政策法规,具有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管理的基本技能和能力。除以上基本素质要求外,学术型人才注重培养科研创新思维、试验设计能力、实验结果归纳、整理、分析能力、论文撰写能力以及参与学术交流的口头表达能力;应用型人才注重培养环境监测、环境管理规划、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三、培养特色结合我校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特色和优势,通过环境自然科学、环境技术科学和环境人文科学等领域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获得复合的专业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大力培养学生的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等方面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形成以农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为特色、以环境监测、规划和评价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本专业毕业生能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四、学制四年五、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1.主干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2.主要课程基础生物化学、基础微生物学、环境学、生态学、土壤学、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规划学、环境影响评价、农产品认证管理、环境统计学、环境科学实验等六、学位授予理学学士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一、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核心技能,具备地学、生物科学、农业科学交叉知识和工作技能,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并具有一定化学、生物学、地学专长的复合型的农业基础科学和资源环境生态基本知识的专门人才。满足在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与生态环境领域继续深造,和在农副业生产行业从事农化生产资料设计和生产、技术咨询与推广服务、农业资源利用管理,以及在农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和规划设计等公益性行业部门从事农村资源开发与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环境监测分析、农业环境保护和农村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科技推广与经营管理等工作。二、基本规格和素质要求1.基本规格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知识面广;具有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具有一定的美育基本知识和美学感受与鉴赏能力;具有较高的中外文表达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系统地学习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科学等基本理论,并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掌握资源环境分析技术、植物营养诊断与施肥技术、肥料工艺与肥料资源利用技术、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和土壤环境污染分析与治理技术等专门技术,具有较强的科学素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从事相关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2.素质要求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及地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尤其具有较扎实的化学和生物学基础;2、掌握一门外语,能够较熟练地进行听、说、读、写;3、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以及程序语言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备对资源、环境和生态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分析的能力;4、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国家资源管理和环境生态保护的有关政策和法规,掌握农业资源调查、生态园区建设与规划、化学分析、植物营养诊断、环境评价等研究方法;具备从事农业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建设等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技术推广和管理等工作的能力;5、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等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三、培养特色培养符合国家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以具备扎实的学科和专业基础为前提,深化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资源、环境、生态等核心,紧跟国家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学术水平、创新与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以产学研为抓手,对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人才进行分类培养,即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的分类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质量,既适应国家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差异性,又适应学生差别化发展,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特点。四、学制四年。五、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1.主干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2.主要课程基础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地质学基础、环境科学概论、普通生态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资源环境分析、资源环境分析系列实验、肥料工艺与肥料资源利用、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六、学位授予农学学士。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